无锡地铁1号线南延线 “上海机施”技术创新忙
谈起地铁,我们想到的舒适的环境,快捷的速度,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,拉近了你我的距离。但是,在无锡地铁建设中,有这么一群人,他们经常不顾地下的高温恶劣环境,为把无锡地铁建设得更好,积极开展着各种技术工法的研究与创新,88年的小伙顾杰,就是这其中的一位。

年轻小伙带领团队 建设无锡首条穿越既有线地铁工程
88年的小伙顾杰,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有朝气。据了解,2012年的他从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,迄今已经在地铁建设行业工作5年有余,谈起这些年的工作经历,令他印象最深就数无锡地铁1号线南延线01标,这里有着无锡首个穿越既有运营铁路的盾构施工,也有着高风险的运营车站盾构接收施工,穿越精度要求之高、管控难度之大成了该工程的代名词。顾杰介绍说“这个工程最难的地方就是在已经通车的地铁隧道正下方建设新地铁,如何将正在运营铁路下方土体“掏空”建成新地铁,而保持原有铁路持续运营不受影响,这是做好本工程首要克服的问题”,为了解决这些难题,他再次扛起了大旗迎难而上,组织成立了飞跃QC研究小组,引进了“上海干粉抗剪型同步注浆砂浆(俗称厚浆)”来填充注浆,新型浆液优越的抗剪切性能可以有效控制沉降变形,由于新浆液在无锡第一次使用,对土层及地质适应性一无所知,顾杰他们在设置的试验段中对新型浆液进行研究,可是效果并不理想,试验段出现了2到3公分的沉降,甚至严重到报警的状态,同样的盾构注浆材料为何在上海成功了而在无锡却遇到了问题,作为队长的他默默下定决心,誓要把存在的问题成功化解。
反复实验掌握精确数据 技术创新获好评
试验段出现沉降,在组长顾杰的牵头组织下,大家采取5W1H分析方法从各个角度分头研究,最终确定问题根源在于无锡和上海的地质差异,上海土质以沙层软土居多,而无锡的土层以坚硬的老黄土居多,需要“因地制宜”,找到最合适无锡地址的注浆控制参数。他们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际监测验证,小组十余人各司其职进行试验记录,并将记录结果反馈组长分析,历经一个月时间近百次的反复实验,最终找到了合理的注浆量。“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,规律往往都离不开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”顾杰说,在实验研究期间,记录本上记录着的密密麻麻的数字信息,办公桌上的监测报表摞成了山,终将沉降度控制在毫米级。试验数据的精细程度能做到如此精确,实际的应用效果如此之好,该课题组研究令评审专家组为之一振。《盾构隧道干粉砂浆应用及质量控制》荣获2017年上海市工程建设优秀QC成果一等奖。
不怕苦勇钻研敢创新,这样的人还有很多
“由于工作的原因,要经常做实验,衣服上占得都是砂浆,有时候洗都洗不干净。”顾杰说,鞋子里面经常全是砂浆,一直是湿的;在地下工作,隧道内外温差大,经常钻进钻出,一冷一热,不知不觉就感冒了。当问起觉得这份工作累吗?顾杰笑着说:“干这行就要不怕苦不怕累,向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,我只是做我应该干的事,没有什么累不累的,能够带给大家方便服务大家我也很高兴。”
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无锡地铁1号线南延线标段团队勇于突破,积极创新,近年来该项目部取得技术成果8项,攻克技术难题近10项。(记者 张春燕)